思政实践课调研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课

调研报告

调查游客对三晋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状况

学院与班级:数理学院10191311班

姓名(学号):刘修远1019131125

指导教师:李玉萍

提交时间:2015 年10月19日

调查游客对三晋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状况

数理学院刘修远

摘要: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影响着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随着中外交通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的传播日益广泛。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每个人由于立场观念的不同,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各不相同。一些人深闭固拒,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也有人崇洋媚外,盲目排斥中国传统文化。这些都是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正确的态度。

进入新世纪,全球化冲破了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藩篱,汹涌而至,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日益凸显,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下,最后都会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理性的看待文化的融合。文化是你终生都要感受、学习、应用的东西,它在有形与无形之中,在生活与工作之中,在一个群体甚至家庭之中。它甚至比你的专业知识更加影响你未来的发展和成功。所以,我们更加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三晋文化传统文化了解认知传承发展

一.调研的背景

三晋文化研究的地域范围,是指今天的整个山西。三晋文化的研究,是对山西省域内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晋文化只是一个简称或代称,而不表明三晋文化研究是某一历史时期的封闭式的研究,它是整个中华民族

文化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晋古文化“以之作为对西周至春秋时代的晋国文化和战国时代魏、韩、赵三晋国家文化的统称。通常,晋国文化与三晋国家文化又分别简称‘晋文化’与‘三晋文化’,从这个意义上,‘三晋古文化’便是‘晋文化’与‘三晋文化’的统称”。

关于三晋文化的分期,由于对“三晋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研究者的分期也就不同。苏秉琦、王克林先生根据晋文化考古的继承性,以晋文化的源头“陶寺文化”为上限,以秦统一前为下限,将晋文化分为先晋文化期、早期晋文化、中期晋文化、晚期晋文化四期。吉琨璋、吴振禄先生又根据晋文化考古和晋国历史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叔虞封唐为上限,以秦灭三晋为下限,分别将晋文化分为平稳同步期、繁荣扩张期、衰落扩散期等三期以及西周早期、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战国中期至魏王假降秦等五期。不难看出,上述诸种分期其实是晋文化的分期,论者将目光聚焦在了秦统一之前的晋和三晋文化特别是考古文化上。

第一个历史层面属于三晋古文化自身发展的层面。三晋古文化作为自成序列的地域文化体系,从西周初年晋国立国开始,到春秋末年三家分晋后出现魏、韩、赵三晋国家,直至战国末年三晋国家被秦所灭,经历 800余年的发展演变,一步步由初级形态的晋国文化(晋文化)升华为成熟形态的以魏、韩、赵文化(三晋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风姿,展现于中国古代地域文化园地。

第二个历史层面属于三晋古文化的历史渊源,或称三晋古文化之“源”。三晋古文化及其特点的产生,不仅有着广阔的现实背景,同时有着深远的历史缘由。所以,按照时间区间,这一历史层面又可称作三晋古文化的“前史”或“史前期”……举凡西周以前山西地区的远古文化,皆属于三晋古文化的“前史”或“史前期”。所谓“前史”或“史前期”,是说在此之前的文化发展,为三晋古文化的崛起创造了历史前提,提供了历史根据,是三晋文化所由形成的深远的历史缘由。

第三个历史层面属于三晋古文化的遗风余韵或历史流变,或称三晋古文化之“流”。秦统一中国后,作为诸侯割据的晋与三晋国家不复存在了,三晋古文化这一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走完了自己的行程;但是,这片土地上所蕴育的历史文化传统并未断流,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而有力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封建文化和山西地区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展现出波澜壮阔的文化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风貌。

三晋文化的基本精神应该是其历史特点的高度浓缩和抽象,是它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核心,是三晋文化独具特色、最具魅力的东西。如同三晋文化的历史特点应当既包含又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特点一样,这种文化精神也应当既包含又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至少,有两个特征应该与三晋文化伴随始终,其一为务实求是,其二为豁达开放。正因为务实求是,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法家及其思想才兴起于三晋,同时形成山西人勤俭尚质、固执保守的特点;因为其豁达开放,才有不同民族持续不断的文化交流,才有三晋文化对周边文化区域持续不断的扩散和影响。

毫无疑问,三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苏秉琦先生对三晋文化分析得最为深刻。他从考古文化和区系类型的角度出发,集中围绕晋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独特作用,认为晋文化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的一个重要直根系”,它不仅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而且在后来,“对秦人的统一事业,晋人曾起过‘铺垫’作用”。对此,苏先生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论断,并且这个论断得到普遍公认:“小小的晋南一块地方曾保留远至七千年前到距今二千余年前的文化传统,可见这个‘直根’在中华民族总根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影响着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随着中外交通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的传播日益广泛。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每个人由于立场观念的不同,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各不相同。一些人深闭固拒,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也有人崇洋媚外,盲目排斥中国传统文化。这些都是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正确的态度。

进入新世纪,全球化冲破了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藩篱,汹涌而至,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日益凸显,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下,最后都会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理性的看待文化的融合。文化是你终生都要感受、学习、应用的东西,它在有形与无形之中,在生活与工作之中,在一个群体甚至家庭之中。它甚至比你的专业知识更加影响你未来的发展和成功。所以,我们更加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本次实践中的目的地山西太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三晋文化的孕育地。黄河流域是我国远古文化的摇篮。华夏文化的共同体在这里形成,并以此为中轴,繁衍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从历史的眼光看,华夏族的中原文化,当是中华文化这条巨流的主干,而地处黄河流域的三晋,其文化在中华古文化的总体中自然占有突出地位。此外,在山西省博物院同样展示了近代以来西方文化进入中国,进入山西对社会民众认识和生活的影响。通过参观可以了解部分西方文化,接受其熏陶。最重要的是还可以感受到两种文化交融并存以及对民众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内容

1.了解三晋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儒家文化和法家文化,调查和分析游客对儒家文化和法家文化的了解状况;

2.在山西省博物院了解三晋文化的历史变迁,并访谈在山西省博物院参观的游客

3.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游客对三晋文化的了解程度和了解途径,寻找更好传播三晋

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

4.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感受多元的文化交融,确立正确的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四、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大多数人对于三晋文化了解不深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电视机、电脑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然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科技的进步并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更多的积极作用,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人对齐鲁文化了解并不透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应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由于调查样本的局限性,有些调查结果未能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但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传统文化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于一些知识考究性问题,部分人很难做答或是答错。

我们选择不同的人群进行调查,其中包括中学生,教师,导游,以及来山西当地旅游的各种职业的人。从中发现,对于这些传统的文化知识了解较全面的当属中学生了。可以看出,我们过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得不够好,我认为在我们的教育中应该灌输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大家提供学习的机会,使大家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对于文化交融发展的态度,让大家都能了解并愿意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把我们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

(二)绝大多数人愿意了解并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

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针对大家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进行了调查。其具体分布情况基本如以下调查结果所示:

对三晋文化的感兴趣程度

思政实践课调研报告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很大的热情。但是,只有

热情是不行的,还要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有的人喜欢上网了解,有的人喜欢通过读书的方式了解,还有的人愿意实地考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我们应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化也对中国民众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两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方式。对于这种文化,“取其精华,去其槽粕”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沉淀的结晶,它与中华民族一起成长至今,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也能让我们在纷繁各异的文化中体会到文化的博大与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片大地上产生和演化,又养育着华夏大地上繁衍生存的华夏子孙。我们的社会如何加强依法行政,我们如何提高学习和工作质量,只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传统文化,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区别其优劣,以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才能进一步搞好我们的文化传承工作。

(三)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比较单一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还调查了大家平时了解三晋文化的方式,其具体分布情况基本如以下调查结果所示:

了解三晋文化的方式

思政实践课调研报告

通过网络和纸质媒介,以及旅游等方式,这使得大家对三晋文化学习的热情受到了局限。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引导作用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的社会应该为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让大家就传统文化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以便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学习。

(四)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理性上认同,但实际兴趣不高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则

是其中的朵朵奇葩。我调查了参观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60%的被访者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36%被访者认为“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另外,共有62%的被访者看好传统文化未来前景,由此可见大多数人在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认可传统文化的地位。而在稍后的有关三晋文化,传统文化的知识问题上,大多数人的回答状况不容乐观。文化的传承需要物质的载体,而经典书籍和传统技艺是传承文化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调查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大家平日里看韩剧看动漫看电影,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我们的古今历史的时间已寥寥无几。因此,我认为,“接触机会不足,热爱精神不够”,这是传统文化失宠的一大原因,也是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弥补的地方。

五.调查方法与过程的反思

(一)关于调查问卷:

我的调查问卷题目是《游客对三晋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状况的调查问卷》,在对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感觉这份调查问卷存在很多问题,无论是对象选择上、问题设计上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1.问题设计不太合理

我的问卷调查是对游客对三晋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状况的调查,而我的问题是在设计上对游客对三晋文化的了解程度的要求太高,题目的设计专业性过强。我要多设计一些能够真实了解到游客对三晋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状况的题目,那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2.选项没有覆盖所有情况

我仔细地看了这份调查问卷,发现问题的选项也不是很好,不能覆盖所有的范围,也就是还有很多情况没有考虑到,很多问题的选项都是一个很笼统的回答,还有的题目的答案意思相近,这样不利于被调查者回答,也不利于统计,更也不利于把握真实的情况。选项与选项之间的过渡太大,也就是中间减少了很多可能性,同时那些问题与选项都比较浅,没有深入到比较本质的问题上,这样就给人一种根本没有必要调查的感觉,一些很肤浅简单的问题要尽量少些,多设计一些存在讨论的问题,其实我们设计调查问卷的目的也就是把那些存在争议的地方了解清楚,所以这份调查问卷在这方面存在问题。

3.不太便于统计

最后我们的调查问卷都要对其进行统计,由于我们事先没有分好类所以统计起来就要花费不少功夫了,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我们进行调查问卷的目的是对每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事先没分好类的话就必须分类,确定不同的选项及情况的不同代表,同时最后反映的结果由于缺少分类的具体细化也会使结果表现得不那么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造成调查问卷的质量不高,对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帮助不大。

(二)关于访谈:

1、访谈目的不清晰,访谈是没有形成完整的访谈笔记。

2、访谈专家时未录音,后期整理困难。

3、访谈之前并未明确预约好时间,导致访谈时间不充分。

4、访谈笔记字迹不清晰,造成后期整理困难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三晋文化知多少”的调查,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以及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热情,结合自身情况我也深深体会到了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先总结最重要的两点:了解和认同。

1. 了解

调查中很多被访者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分不清,很多经典的传统文化知识人们却缺少最基本的认知

追根究底,中小学学校教育阶段是学生成长很重要的阶段,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主要形成于这个阶段,但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

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保护措施的不完善,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古文化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已刻不容缓。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发掘它、传承它、保护它不但体现着现代人类对于自己祖先的尊重,也更体现着对于我们自己历史的善待。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经有意识地去保护我们的文明,政府也在2006年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把中华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光大。

2认同

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现在的许多媒体很商业化,“西化”、“韩化”宣传使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淡化,正处于社会化阶段的人们从服饰发型、饮食和歌舞到对国外生活价值观都极度模仿推崇,出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但绝大多数人也都认为有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模糊肤浅,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但总体上大多数人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抛开自身的文化传统;社会的每一进步和发展,都不能离开民族文化的根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必须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对传统文化的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作用和价值做出尽可能科学的估价,从而将其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却是一个直接影响到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通过相关的参考文献和资料,我总结了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与建设既是作为本次调查的有关结论,也是作为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的建议提出:

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1.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传统文化对国家与个人的作用: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两重性因素

1. 影响现代化的动力性因素

①.自强不息的奋斗观。②. 以义为重的义利观。③.以人为本的和谐观。

影响现代化的阻力性因素

①. 缺乏开拓创新的科学意识。②. 缺乏竞争的驱动力。

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作为炎黄子孙,促使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更重要的方面则是如何使传统文化世界化。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以平常心对待外来文化,面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要有气度和自信。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跳出原本狭隘的文化圈子,跳出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以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将全球文化揽入怀抱,为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全新的坐标系,为它进行重新科学的定位和定性。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以正确科学的态度,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的影响力。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前程的远大。

随着我国外交的不断深入,一些西方文化渐渐涌入,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以及两者的关系,值得我们的探索和更深一步的调查,这也是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传统文化是漠视的,我们在传统文化的了解上是先天不足的。事实上,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宝藏,当我们了解之后,才会有一种民族自信心。这种民族自信心的培养,应该从青少年开始。

如果我们不注重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话,再过若干年,还有多少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当前文化多元化的时期,我们正经受着西方文化的冲击,近年来,青少年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而忽视传统文化的现象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正是因为我们对传统的忽视,才会出现端午节被韩国抢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尴尬。

作为中国人,不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是非常可悲的。现在,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开始重视。我们都知道,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发达的美国曾出现了一次寻根运动。它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经济发展到相当发达的阶段,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今天,我们在寻求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在享受物质财富爆炸所带来的感官刺激的时候,可能无暇顾及这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会毫无顾忌地抛弃自己赖以存在的传统文化。可是,当这种物质的麻醉消失的那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犹如一片浮萍、一片落叶,不知所终。因此,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后代不再为寻根而苦恼,抓紧保护我们日渐式微的传统文化吧!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中国传统文化三晋文化

2 《三晋农耕文化》胡泽学著中国农业出版社

3. 《中国传统文化》朱筱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著中国林业出版社

推荐访问:思政调研报告范文 调研报告 实践 思政